中美亲历者共忆尼克松访华:求同存异精神继续指引未来

时间:2022-03-01 18:33 来源:

  中新社华盛顿3月1日电 题:中美亲历者共忆尼克松访华:求同存异精神继续指引未来

  中新社记者 陈孟统

  “中美之间的接触正是从尖锐问题开始的”,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傅立民2月28日忆及50年前的尼克松访华之旅时说,“如果我们能抛开各自反复强调的分歧,继续追求共同利益,那么美好的前景就会出现。在中文里,这叫求同存异。”

  为纪念尼克松访华50周年,华盛顿智库美中政策基金会28日举办线上活动,邀请曾亲历这段历史的中美翻译员唐闻生和傅立民共忆往事,探讨历史对于两国关系发展的启迪。

  1972年2月21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开启举世瞩目的“破冰之旅”。在其访华期间,中美发表“上海公报”,推动中美关系迈出走向正常化的重要一步。

  作为尼克松访华的美方代表团首席翻译员,傅立民回忆说,美中起草“上海公报”的过程就体现了双方求同存异的精神,而最终“上海公报”的正式文本也充分反映了美中磋商的结构和内容。

  傅立民透露,关于“上海公报”的起草和磋商几乎贯穿了尼克松访华的全程。“台湾问题是公报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这个问题直到我们从杭州返回上海时才解决。”“我怀着极大的兴趣读了公报的中文版本,并非常惊喜地发现,中方翻译员的工作非常专业,并很好地把握了英语的细微差别。”

  傅立民指出,“上海公报”从语言学的角度是一件杰作,从外交角度看,“先阐明分歧,再表达共识”的风格也是创新性和历史性的。“坦率地说,如果我们看看今天的情况,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首先表明分歧,不必隐瞒。然后,把合作放在分歧之前,在有共识的领域开展合作。这将促进外交发展,解决分歧需要时间。”傅立民表示,“不幸的是,目前我们似乎把对抗置于合作之上。这是一个错误,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

  中国侨联原副主席唐闻生当天在活动上发表了视频讲话。尼克松访华时,她曾担任毛泽东、周恩来的翻译员。她也在讲话中提到了“上海公报”由两国先陈述分歧再表达共识的设计。

  “当我们讨论分歧时,双方都不会在原则问题上妥协。虽然我们不能弥合双方之间的分歧,但可以设法架设桥梁,以便为跨越它而沟通。”唐闻生说,希望中美政治家在交往中所展现的战略思维、政治远见和外交艺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两国关系当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引领两国关系共同迈向更美好的未来。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学院(SAIS)外交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戴维·兰普顿(David Lampton)在活动上评价说,“上海公报”既说明了美中两国在哪些方面存在分歧,同时也阐明了双方存在足以搁置这些分歧的共同利益,这一点值得注意。美中之间的这次接触也为今后半个世纪的和平以及双边关系广泛和快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尼克松的访华之旅震惊了世界,也改变了冷战的进程。”美前驻华大使芮效俭在活动上发表视频讲话说,尼克松访华的背后是超越常规的思维、发现机遇并准确解读、调动专家支持,并大胆采取行动。这也为美中两国关系发展开创了新的、更好的契机。(完)

编辑:
图片新闻